海 林 市 统 计 局 2007年3月30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创新发展思路,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物价水平稳的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资源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端。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8758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1228万元,比上年增长17.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29331万元,比上年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47029万元,比上年增长1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201元,比上年增长16.0%。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2.9:46.7:30.4,调整为22.8:47.0:30.2。 物价有所上涨,呈现出涨势缓、涨幅低、波动小的特点。2006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0.69,比上年上涨0.6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衣着类、交通通讯类、医疗保健类、居住类分别上涨2.26个百分点、5.58个百分点、1.09个百分点、0.76个百分点、4.72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类、家庭设备用品类呈下降趋势,下降0.11个百分点、0.28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发展形势喜人,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91744万元,比上年增长13.81%,农业增加值实现110855万元,比上年增长19.01%。全市粮食总产量261899吨,比上年增长18.53%。其中:水稻总产量58891吨,比上年增长5.96%,玉米总产量133083吨,比上年增长38.55%。农作物播种面积70068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751公顷,饲料作物播种面积112公顷,其它各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205公顷。 林业生产增速明显。2006年,我市继续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力度,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年造林面积667公顷,退耕还林667公顷。育苗面积51公顷,封山育林面积达1333公顷(以上数据均不含森工系统)。 畜牧业快速发展。随着种植业与畜牧业主辅换位战略的实施,我市畜牧业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6年我市牧业总产值实现3215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0%。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6.77%。全年肉类总产量15574吨,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猪肉6934吨,比上年下降1.98%;牛肉4907吨,比上年下降3.46%;羊肉919吨,比上年增长8.50%。大牲畜存栏78449头,比上年下降24.59%,猪存栏74274头,比上年下降20.41%,羊存栏73001只,比上年下降29.81%,家禽存栏115万只,比上年下降12.21%。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渔业生产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年渔业产值实现312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2.42%。水产品产量3120吨。 绿色食品产业及特色种植业蓬勃发展。全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5655公顷,占整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0%。绿色食品产量21365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16%。绿色产业牵动农户 8860户。特色种植面积达5033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白瓜子、万寿菊、甜叶菊和北药产量分别达到2492吨、200吨、1048吨、809吨。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万千瓦,全市拥有拖拉机8680台,农用排灌机械265台,大中型配套农具1483台,收获机械126台,运输机械2559台。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793吨,比上年增长0.87%。农村用电量5457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市工业领域继续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以及招商引资等手段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和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74040万元,比上年增长24.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13941万元,比上年下降1.6%;股份合作企业实现76051万元,同比增长1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11403万元,比上年下降36.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72644万元,比上年增长38.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633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2.2%,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62155万元,比上年增长21.9%,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082万元,比上年增长22.9%。 建筑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2006年,全市资质等级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9874万元,比上年增长32.6%,竣工产值实现9874万元,比上年增长32.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753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受招商引资及推进大项目战略的拉动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62553万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建筑工程投资额完成109709万元,同比增长42.1%;安装工程投资完成2892万元,同比下降24.4%;设备购置投资完成25942万元,同比下降20.1%;其它费用投资完成24010万元,同比增长188.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 41813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9.2%,其中住宅27412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4.6%。房屋竣工面积30738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9%,其中住宅面积18372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9.6%。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呈现良好运行态势。2006年,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330.3万吨,比上年增长5.7%,货运周转量完成1457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客运量完成320.6万人,比上年增长6.9%,客运周转量完成1292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3%。 邮电通讯业平稳发展。邮政业务总量261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3168万元,本地电话年末用户125490户,其中住宅电话年末用户58786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60749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4514户。 六、国内贸易 2006年,我市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3840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976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住宿餐饮业实现19146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他行业实现7074万元,比上年增长9.4%。 七、旅游业及对外贸易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6年接待游客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旅游业收入实现99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 对外经济活跃。2006年完成招商引资额13.2亿元,比上年增长58.1%。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337.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6%。 八、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业 财政税收形势有所好转,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06年,我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1067万元,同比增长12.8%。本级财政收入完成12170万元,比上年增长26.1%。财政支出46223万元,比上年增长41.5%。全额工商税收完成37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国税29536万元,比上年增长6.6%,地税完成7691万元,比上年增长31.9%。 金融业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422014万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369867万元,比上年增长4.1%。各项货款余额达137230万元,比上年增长7.9%。银行现金收入完成1607931万元,比上年增长13.3%,银行现金支出1651710万元,比上年增长15.9%。 保险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保费收入11809.9万元,比上年增长44.1%,其中:寿险收入10996.9万元,财产险收入813万元。全市支付各类赔款622.3万元,比上年减少1197.7万元,其中:人险赔款余额284.3万元,财险赔款金额338万元。 九、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学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我市获联合国人居署中国第二轮可持续发展城市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之一。执行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城市项目1项,完成国家十五期间重大科技示范项目1项。执行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获得牡丹江科技进步3等奖。 教育事业改革稳步发展。截止到2006年,我市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108所,其中普通中学27所,职业高中3所,聋哑学校1所,小学77所。全市拥有专任教师3744人,其中:普通中学1513人,职业高中73人,小学1914人,聋哑学校18人,幼儿教师169人,成人中专57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2563人,比上年减少2089人,其中:普通高中8788人,下降0.13%;普通初中13100人,下降6.82%;职业中学808人,增长16.26%;小学生19769人,下降5.90%;聋哑学校98人,增长1.08%。全市共有幼儿园49所,幼儿班156个,在园幼儿3005人,教职工191人。本学年初中入学率为98.94%,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81.7%,高中升学率为89%。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拥有专业文工团1个,拥有图书馆1座,藏书4.6万册,新华书店1家,大小书报亭(店)26余家。拥有文化馆1处,乡镇文化站9处,村级文化室60处。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市无线电台可同时播放2套节目,有线电视可同时播放50套节目,有线电视入户36000户,入户率为85%。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3个,地方18个,其中市直二级医疗机构3个,市直卫生机构7个,专科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9个,民营个体1个,农村卫生所(室)123个,驻市企业3个。卫生防疫机构2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947张,其中:地方530张,驻市企业417张,卫生技术人员654人,其中:执业医师276人、执业助理医师87人,注册护士182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21万人次,向上级输送运动员7名,全市青少年体育达标率为97.6%,全年共获得各类奖牌60块,其中:金牌28块、银牌17块、铜牌15块。 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我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加强,城区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继续实施“蓝天工程”,全年完成小污染源治理项目20个,拨掉大烟囱7根。工业废水处理率98.4%,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城区大气悬浮微粒平均值为0.058微克/立方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我市人口比上年略有下降。截止到年未,全市总人口达435307人,比上年减少2465人,下降0.56%。其中:农业人口178815人,比上年增长2293人,非农业人口256492人,比上年减少14578人。出生人口3228人,比上年增加285人,死亡人口1953人,比上年增加56人,全市城乡居民总户数154160户,比上年增加1768户。全市人口出生率7.4‰,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2.9‰。 从业人员总量增加,职工平均工资增加。2006年,全市从业人员40947人,比上年增长4.7%。年末在岗职工39345人,比上年增加1394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8502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284元,比上年增长10.5%;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837元,比上年增长14.1%;其它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262元,比上年增长18.2%。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同步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31元,比上年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82元,比上年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28元,比上年增长15.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8497元,比上年下降4.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到2006年末,全市拥有敬老院9个,床位346张,集中供养老人195人。全市优抚伤残及军烈属抚恤达1623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7739户,17025人次,发放资金1315万元,农村临时救济5337人次。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800人,全年征收养老保险费2354万元,支出养老保险金5229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027人,征缴失业保险金126万元。实现再就业人员14466人,组织培训下岗失业职工2911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据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三次产业结构按新的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调整。 3、本公报统计口径,除地区生产总值外,均不含海林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