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规划
海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
作者:网宣办—刘 来源: 更新时间:2013-05-10

 

 

十二五时期,是海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入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我市深入贯彻实施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牡丹江市超千破百双转双调发展战略,提前五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全面振兴崛起的冲刺期。依据《中共海林市委关于制定海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现制定《海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十一五规划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海林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科学发展海林模式,坚持速度改变海林,项目振兴海林,作风成就海林,民本立足海林,确定了总量倍增、位次前移、殷实和谐的总体发展目标,坚持开展五城同创,实施追赶跨越、领跑争先、振兴崛起一条主线,突出项目建设年作风建设年两个主题,实施一年起步、三年跨越、五年步入振兴崛起之路三个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了三年跨越战略目标,成为我市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环境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干部群众精神最为提振的时期。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4.3亿元,完成目标的135%,年均增速20.4%,较十五平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实现四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3.1亿元,完成目标的164%,年均增速29.2%,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7.4个百分点,实现两年翻一番、五年近两番。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17亿元,年均增速34%,较十五平均增速高37.9个百分点,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9亿元,累计完成224.7亿元,年均增速47.6%,实现四年翻两番。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25亿美元,年均增速36.3%,实现五年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3亿元,年均增速36%,较十五平均增速高37.3个百分点,实现五年翻两番。综合实力在全省十强县排名连年进位,2009年位居全省第5位。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着力稳一、优二、提三三次产业结构调整21:50:29大力发展菌牧菜特色产业,积极坚持集群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步伐;构建了以木材精深加工、清洁能源、机械加工、食品医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末,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37.96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速15.2%。通过打造中国食用菌之城、龙江食用菌第一县,实现食用菌种植规模、总产量和经济效益三个倍增。标准化推进肉牛、蔬菜、药菊烟等高效种养殖业快速发展,鼓励农民向劳务经济、旅游经济、二三产业转移,构建多元化增收格局。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1亿元,全市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率、通村公路硬质化率分别达到99%、91%100%。重点建设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现代农业试点水田、国家水保科教园、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项目。新农村集群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全省泥草房改造先进市、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

——园区实现提档升级。按照项目承载区和海林新城区的定位,累计投入10.4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园区形象,建成了四横十纵的道路框架,实现12平方公里全配套。入区企业达到65户,总投资68亿元。园区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100万元增长到2.3亿元。被评为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列为全省财源建设示范点,20106月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城市形象日新月异。确定了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和中等城市规模定位,实施五城同创,推进城市、园区双升级,北方生态文明城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投入资金70亿元,拆迁城市棚户区78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总量的67%。建设了海烟路、人民广场、雪原公园、互通区广场等精品市政工程,建成了全省县级首家污水处理厂和高标准垃圾处理厂,城市化率达到57.5%。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省级卫生标兵城、省级文明城和省级园林城。

——民生加速改善。连续实施三个倍增计划和利民实事工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28元,同比增长36.1%,年均增速1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7元,同比增长29.4%,年均增速19.6%,分别是2005年的2.5倍和2.4倍。累计投入6.4亿元,办理得民实事83件,涉及住房、道路、社保、就业、就医等多个方面,人民群众受益受惠。退休人员年平均养老金由5474.4元增长到12955.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8277万元。农村公路、村级浴池建设在牡丹江地区率先达到全覆盖。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18平方米。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优化了教育资源、结构,完善了教育布局,提升了基础教育水平。全市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近5000万元。高考升学率始终名列牡丹江地区同类学校之首。引进牡丹江大学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突破。加大五项社保扩面,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7%61.4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100%,城市低保由70元提升到162元。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报销比例和综合补偿比例居全省前列。科技、文化、体育、计生、民族宗教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机遇,全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争取国省政策性资金22.2亿元,全市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42项,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1

第二章 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振兴崛起,让海林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关键时期,是开创新一轮追赶跨越领跑争先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蕴藏着更多发展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已转向亚太地区,而亚太地区的东北亚地区正在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条件、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为世界瞩目。海林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前沿阵地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先导区的核心区。周边有绥芬河、东宁、珲春等四个一类口岸,对俄、韩、日贸易便利发达,为实现多边、多领域的互利合作,促进规模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竞争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

十一五时期,海林市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金融危机后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向纵深推进,对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成为海林十二五时期快速发展的机遇。

三、构建东北地区对俄经济合作带的政策机遇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获两国批准,东北地区对俄经济合作带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和牡绥东区域相互支撑,串联绥芬河、牡丹江、海林、哈尔滨、呼伦贝尔(海拉尔)、满洲里等东北地区北部主要经济城市形成经济带。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依靠现有的产业基础,将重点发展经贸产业、进出口加工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会展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形成多种产业相互承接、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在深化中俄地区合作、促进东北地区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国家级开发区强劲发展带来的机遇

二五开局前夕,海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可以申请扩区和一区多园,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更高平台和更大政策空间,对海林发展形成强大带动效应。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主要是:省内各地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持续进位争先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缺乏重大项目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亟待升级;城乡建设任务繁重,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压力较大,与北方生态文明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一体化任重道远;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的还不够好、不够快,建设和谐海林还需要付出更多辛苦和努力。

第三章 发展基础

海林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有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中国虎乡中国猴头菇之乡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200强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城市计划试点市。行政区面积8711平方公里,辖8镇、112个行政村,总人口40.69万。

地理位置优越。海林位于黑龙江省重点打造的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中间区域,滨绥、图佳铁路及201301国道横贯全境,距全省第三大城市牡丹江12公里,距国家一类口岸绥芬河、东宁分别为175公里、220公里,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公路相连、铁路相通。借助俄罗斯东方港,可联结上海、宁波、厦门等国内港口和韩国釜山、日本新泻等国际港口。

城市特色鲜明。林海雪原文化融入规划设计理念,突出海林山、林、水、雪优势,建设独具林海雪原特色的城市。开展三年绿化攻坚战,进行大规模绿化,推进万棵大树进城,新增城市绿地450公顷,城区绿化履盖率达到38.6%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特色已经形成。

旅游资源独特。海林有威虎山、佛手山、中国雪乡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莲花湖国家地质公园,有东北最大的人工湖—莲花湖,有世界最大的猫科动物饲养繁育基地—横道河子东北虎饲养场,有全国最早的高山滑雪场双峰滑雪场,有16处商周以来的历史遗址,黑龙江三大历史文化金元文化、渤海文化、宁古塔流人文化在海林都留有印迹。森林覆盖率达7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多个百分点。

产业基础雄厚。连续三年的项目建设年,筑牢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清洁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小锅盔风电场体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完工的海林速度;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已成功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食用菌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食用菌工业化蓄势待发;林木加工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生物制药业快速起步,机械冶金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已经成为海林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

第四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项目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领跑龙江十强,进军全国百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兴市和教育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三个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五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建成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北方生态文明城,实现海林全面振兴崛起的宏伟目标。

二、发展原则

——坚持追赶跨越,科学发展把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有机统一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农村发展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与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统一。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和政策扶持等办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提高政府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繁荣林海雪原特色文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和谐幸福。

第五章 发展主题、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主题

十二五时期是经济转型的五年,是结构调整的五年,是自主创新的五年,是注重民生的五年。全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改革开放。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初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力推进园区、城市、旅游三升级,高标准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积极打造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高起点助推新一轮追赶跨越领跑争先的新局面,铸造发展的辉煌业绩。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8%以上,达到234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速22%以上,突破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30%以上,累计突破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20%以上,达到67亿元综合实力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84834

——城乡环境得到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新城区形成项目聚集区、中央商务区、高尚住宅区,城市框架拓展到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0万。农村社区化初具规模,小城镇吸纳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国际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进出口加工业、经贸产业、旅游会展业、现代物流业协同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20%以上,达到24580万美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年。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9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新农合覆盖面实现100%,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20%以上。城乡住房、用水、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明显改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得到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幅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至80立方米,中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接近国家先进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77050公顷和696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4.3%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

三、发展战略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将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兴市、教育强市三大战略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五化进程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起林木加工、清洁能源、生物制药、机械冶金四大优势产业体系。

——实施金融兴市战略。金融兴市为手段,留住域内资金,引进域外资金,撬动大资金、大项目的落地。最终实现保企业、保就业、保增长,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将教育作为一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养新型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教育反哺经济的能力,确保其成为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

第六章  加快开发区扩区提档,构筑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等方面的平台载体作用,不断提高经济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促进园区提档升级。2015年,开发区设施建设中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亿元,累计引进入区企业200户,GDP实现100亿元,税收达到10亿元,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

一、完善园区规划

按照设施配套完善、承载功能强大、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标准,坚持长远眼光、战略思维,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整体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二期开发区面积放大到30平方公里,三期放大到50平方公里。坚持一区多园理念,强化园区功能定位、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政策导向,规划台商工业园、生物产业园、中小企业园、对俄出口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大学城等功能分区,加快构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基地。

二、提升配套功能

按照低碳生态型、循环创新型工业园区和海林新城区的定位,加快园区功能配套建设,重点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全覆盖。加快引进科技型、人才型、智力型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辟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带动商服、教育、医疗和现代服务业等功能设施加快发展,实现新老城区全面融合。一是道路先行,加快主干道建设为重点的路网体系,拉开园区建设的总体框架。二是配套设施跟进,统筹推进水、电、气等项目建设,形成园区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体系。三是突出载体建设,抓紧标准厂房建设,为项目落户创造条件。四是土地向优质项目倾斜。五是加大对园区用地的清理整顿,通过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追加投资、缩减面积等方法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六是鼓励企业兴建多层厂房,提高容积率,鼓励中小企业单独或联合租赁标准化厂房,切实提高园区的投资强度。

三、打造产业集群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打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增强产业集聚功能,使园区成为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抬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单位土地面积贡献率、环境容量、财政贡献“三关”,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循环发展型、低碳生态型、绿色环保型产业,构建以生物制药、电子科技、新型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群,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上最具活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产业园区之一。一是要大力实施产业链延伸战略。优化产业园区的内部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推进形成具有园区产业特色及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二是要大力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根据区位、产业现状、资源条件等差异,突出特色优势。三是要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的原则,依托产业集聚各类研发资源,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四、打造国际化园区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合作已获得两国元首的批准。十二五期间,海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携手黑龙江省耐力木业集团与俄罗斯犹太洲艾力特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在俄罗斯境内的犹太自治洲比罗詹建立耐力经济贸易合作区。一方面实现园区空间的国际化拓展与延伸,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对俄升级的重大战略转移,从单纯的进口俄罗斯原料,转变为将俄方原料制造成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成品打入国际、国内市场,从而提升利润空间。合作区总投资在6亿元以上,分为三部分一是在比罗詹设立商务服务中心、产品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和维修站,占地22万平方米;二是在下阿穆尔村设立木制品加工园区,占地46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各类家具、实木地板、实木门等产品;三是在犹太州附近与具有采伐经验的企业合作,组成中俄采伐联合体,为合作区的生产提供原料储备。合作区计划引进30家企业,建设成为中俄边境较大、功能齐全、档次较高的以木制品为主的商品生产基地平台。

第七章  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建设中国北方生态文明城

持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定位和城市升级战略不动摇,按照三优文明城的标准,全面抓好五城同创,与牡丹江市形成“10”分钟循环运输网,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融合,把海林建设成为黑龙江省东北部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和谐幸福的北方生态文明城,步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

一、搞好空间布局规划,增强城市承载力

按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城市,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三供两治工程,提升城镇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彻底改变分散供热局面,市区5年内基本完成热网和天然气入户工程。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重点建设保障性住房,扩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给,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用5年时间,完成全部城区改造任务,共拆迁棚户区112万平方米,新建住宅300万平方米。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9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5%。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的档次和品位,新增城市绿地340公顷,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在16平方米以上;以美化亮化城市为目的,城市主次干道亮化率达到100%,巷道亮化率达到90%以上。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市乡村三级公路网升级改造,加大路网密度,新建和改造道路长度51.6公里,实现市区、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乡镇之间由三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建成以市区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的城乡公路网络体系。站在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和海林新城区的角度,努力建设接受大牡丹江外溢效应的承载平台、与牡丹江同城化的对接前沿、海林高端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

 

 

主办单位:中共海林市委员会 海林市人民政府
维护制作单位:海林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
电话:0453—5618308 Email:hlswxb@163.com Email:zwxxhb@163.com 网站标识码:2310830012 黑ICP备05007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