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规划
海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作者:网宣办—刘 来源: 更新时间:2013-05-10

 

二、加强管理提升品位,增强城市集聚力

立足宏伟目标,体现精细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细化城市管理十二五时期,海林城市管理的主题和重点是: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工程,推动城市管理由粗放型、突击型向精细化、常态化转变。树立细节理念。强调管理精细化,追求高质量、高效益。在城市建设中,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墨,体现大局观、大气魄。加强细节沟通。坚持以人为本的亲民管理,体现更多的人文情怀、体现城市的文明形象。让老百姓从感情上对城市有家的依恋,从思想上有主人翁的认识。优化细节管理。结合五城同创,定期开展评比最好、最差社区、街道和乡镇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形成人人爱家园、人人建家园、人人管家园的良好氛围。提升城市品位。加速推进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一方面,要打造精品亮点。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都要精雕细琢、精心设计和精细施工,确保干好一项工程、留下一个亮点、增加一个精品。另一方面,要挖掘文化内涵。依托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放大渤海文化、流人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精髓,精心设计建设一批能够展示地方特色、富有民族风格、彰显人文底蕴的地标性工程和特色景观。

三、突出生态特色,增强城市竞争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的背景下,按照省委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加快建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绿化看作是城市的品牌形象、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第一位的生态要素,着力勾勒林海雪原大山水的生态意境森林覆盖率达74.3%。一是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山林、水体、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资源,合理安排绿地布局,放大地方特色。在总体布局上,按照以水为魂、以林为体、林水相依的理念,加大山体绿化,营造水边片林,打造绿色相间、顺山就势、循水延伸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二是改造增添老城区景点,增加绿地面积,实现城市园林由单纯游憩、观赏向既改善生态环境,又融游憩观赏健身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系统转变。三是围绕显山、露水、增绿、现蓝的要求,坚持治理与建设并举,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生态建设保护。

四、突出小城镇功能特色,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百镇示范工程为契机,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推进社区化的思路,加快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放大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中的节点作用。海林镇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繁荣现代服务业,做大城关镇经济,融入市区发展,打造丹江第一镇;横道镇以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国北方影视基地和全省旅游名镇;柴河镇、长汀镇借助局镇共建载体,实施抓城强工带农战略,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建设工农互补、多元融合、地企共建型示范乡镇;山市镇依托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重点做大商贸流通,建设商贸大镇;新安镇抓住兴旅强农两个重点,大力发展民族旅游、现代农业,高标准集群式建设新农村,加快建设民俗风情旅游小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二道镇、三道镇依托莲花湖生态优势,加强生态保护,合理开发资源,发展菌牧渔游环湖经济,打造环湖生态休闲旅游名镇和食用菌产业强镇。以创建国家园林城、环保模范城、文明城和卫生城为载体,深入推进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力争到2015年所有乡镇都达到三优文明城的标准。

第八章  战略性开发旅游业,打造经济增长极

按照我省提出的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发展要求,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积极打造中国北方影视基地、中国北方水上运动基地、中国北方最具魅力的森林生态养生基地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将突破4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将突破12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旅游业的总收入占全市GDP6%。冰雪旅游业形成对东南亚的较强吸引力。

建设大旅游开发格局。十二五期间,将实施一圈两镇三区战略,建设海林都市旅游圈,打造横道镇、海林农场两个精品旅游名镇,提升中国雪乡、威虎山、莲花湖三大精品旅游区,加速形成两镇带三区,三区带整体的大旅游开发格局。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交通有效改善,旅游服务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基本成型,建设提升一批高档次、高品质、优服务的旅游接待设施。

一圈:海林都市旅游圈依托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开辟工业园区游、城市风光游、宗教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红色经典游和生态休闲游等特色线路,把市区建设成为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带动全市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依托牡海宁同城化战略,密切区域协作,开拓旅游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促进区域旅游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两镇:建设横道河子及海林农场旅游名镇。坚持整体规划,战略开发,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将横道镇建成具有六大景区五大功能和欧陆风情浓郁、北方民俗特色鲜明的中国北方影视基地。加快海林农场旅游名镇建设,凸显现代农业和生态优势,探索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模式,实现协调发展。

三区:威虎山旅游景区。依托林海雪原红色旅游、百年历史文化名镇、影视拍摄基地等优势,加快形成以横道镇为核心的名镇旅游区、以威虎山主峰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以滑雪度假区为重点的冰雪旅游区的一体两翼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中国雪乡旅游景区。突出冰雪休闲、森林生态、水域漂流三大生态旅游特色,加快推进冬季赏雪、戏雪、滑雪,夏季漂流、登山、避暑和四季会议、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开发,打造全国知名的原生态休闲度假区。莲花湖旅游景区。依托山地、水体、森林资源,突出滨水休闲、森林生态特色,开发森林旅游、康体运动和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打造滨水休闲游基地。

第九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时期,以新农村、新产业、新社区、新生活、新农民为目标,牢牢抓住城乡一体化这个关键,统筹抓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将小城镇、新农村与城市发展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项工作,全面促进城乡间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资源融合,力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到201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将突破60亿元,平均增速10%

一、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十二五时期,全面叫响中国猴头菇之乡,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食用菌强市。将食用菌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深度挖掘食用菌文化。2015年,食用菌种植总量达到14亿袋,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1元。龙江食用菌强县成为海林享誉全国的农业品牌。

(一)做强三大菇菌生产基地。以莲花湖、威虎山和中国雪乡三大景区为平台,打造以二道镇为核心的莲花湖菇菌生产基地,以横道镇为核心的威虎山菇菌生产基地,以长汀镇为核心的中国雪乡菇菌生产基地。

(二)打造两大菇菌产业带。一是打造红甸河流域(301国道)菇菌产业带,重点建设三合村三部落屯沿红甸河千万袋(盘)生产规模的菌业示范园区;做大俊峰菌业基地,基地猴头菇生产总量突破400万袋;在俊峰菌业两侧,新建占地10万平方米的200万袋黑木耳示范园区;扩建斗银黑木耳示范园区,园区黑木耳生产总量突破200万袋。二是打造海浪河流域(海长公路)菇菌产业带,重点做强哈达黑木耳示范园区,生产规模总量突破500万袋;新建密南村200万袋黑木耳示范园区;沿海长公路新建生产规模超50万袋的黑木耳示范园区3个以上。

(三)打造中国海林菇菌产业集合区。在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立中国海林茹菌产业集合区,规划建设东北菇菌产技研发中心、东北菇菌文化博览中心、特色菌业观光园、菇菌采摘美食园、中国海林山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标准化黑木耳生产基地等6大菌业项目。

二、做强做壮农业优势产业

打造牡丹江肉牛、生猪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全面提振畜牧产业。201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8.88亿元,年递增20%。生猪、肉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20.21万头、7.3万头、5.77万只、86.22万只,生猪、肉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31.07万头、2.74万头、4.58万只、158.0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2万吨、0.37万吨、2.15万吨,拉动海林市农民人均收入6388元。完善提升以蔬菜村为核心的海浪河沿岸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做精蔬菜产业,实现对俄蔬菜出口成倍增长,全市露地蔬菜全面实现绿色标识认证,种植面积达8万亩,棚室蔬菜面积达530万平方米,蔬菜商品率达60%以上。推进经济作物产业建设,加快推进两菊、烤烟、北药、五味子、西洋参产业发展。

三、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

十二五期间,依托国家级8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不断优化和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任务。实施农作物田间管理工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防洪抗旱能力建设。2015年,组建各类农机服务组织36个,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25%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农业生产要素持续优化,农业机械化率达95%以上,农产品优质率达90%以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个,带动农户2万余户。二是农村社区化建设初具规模,建设高品质住宅吸引农民入住,置换出的宅基地集中发展第二、三产业。新型农村社区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社区各类公益服务事业。三是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达100%,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0%,九年义务教育率达100%四是村屯环境整治全面达标,全部行政村达到五清五改五化标准。五是村风民俗健康向上,平安乡村创建率达100%,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形成。六是民主管理制度健全,85%的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村级财务、政务公开率等均达到100%

五、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一是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供销社、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创新供销合作服务,努力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支农服务效率。四是提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全面落实农技推广组织、责任、考核、培训、保障五大体系建设任务。

六、增加非农业收入

发挥我市工业基础好、产业多元化的优势,全力打造农民持续增收的三个增长极。一是做强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发展平台,落实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二是做大乡村旅游产业。以301国道、海长、柴莲和城区外环路为重点,重点打造横道镇红色旅游线、海长线、海三线旅游示范带,高标准规划建设20个乡村旅游示范。三是扶强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米、食用菌等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做优威虎山海浪河等地方特色品牌,实现优质、高效、生态的产业。

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一是规范实施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权、规范村代会的决定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和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为主要内容的四权村治模式,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有机对接。二是健全村级绩效考评体系。通过严格执行村级绩效考评,激励村两委班子和主要领导干事创业激情。三是加强村干部职业化建设。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村干部岗位责任监督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实行村两委主要领导座班制,使村干部队伍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八、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城镇化等试点工作。系统推进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财税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规划管理体制、小城镇发展模式等方面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完善建立向上争取、财政投入、政策扶持、自身筹集、招商引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十章 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工业强市战略为牵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碳、绿色、高效的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年均增速19%

一、做强机械制造产业

把握我国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培育发展石油机械、木工机械、农业机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逐步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建设牡丹江区域最大的农用机械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农用车生产基地,打造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具生产基地。

(一)培育发展木工机械。加强政府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园区产业集聚打造中国北方地板之都的契机,发展木工机械制造。引进具有知识产权和产品竞争力的木工机械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加快核心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精密的木材加工机械,逐步向着高端化、品牌化的方面发展。

(二)发展石油机械。将高科技的智能型钻井电子参数仪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充分发挥其价格低,成效显著的特点,实现规模化生产,形成优势品牌,提高市场份额。以汇丰石油钻具为主体,加快石油钻具生产企业引进力度,不断研发各种规格石油钻具新产品,抓住中东、欧盟、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迅速进行规模扩张。2015年,建成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具生产基地。

(三)发展农业机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企业产品优化升级,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节能环保中型拖拉机等耕作机械,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等收获机械,免耕播种机,节水型喷灌设备等。适应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灌溉和排涝设备、沼气除料设备、农村安全饮水净化设备等。

(四)发展农用汽车。巩固腾飞汽配与长春一汽合作基础,继续靠大联强,强化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合作,采用高新技术,实现数字化生产,引进先进理念,结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农业汽车的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装备水平。2015年,建成从汽车配件到整车生产的农用汽车产业园区。

(五)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型元器件。以火地电器等电子信息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和电子专业设备,全面突破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营销力度,增大电网故障定位仪和金意达数控板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

(六)建立科研机构,强化自主研发能力。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与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格局,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和联合发展,加强科技对企业的支撑作用,依托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领域重要环节的自主可控。

二、扶壮生物制药产业

完善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重点医药产业项目,积极推进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等技术产业化,推动我市医药行业向着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的方向发展,打造中国北药之乡和全省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2015年,北药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制药企业达到8户以上,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

(一)合理规划,加快北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人参、丹参、龙胆草、甘草、林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地道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药材和药用原材料作物种植面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北药种植园、北药高技术产业园、北药良种示范园。一要实行优良品种工程。加快中药材良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培育无公害药材品种,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二要标准化生产执行GAP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三要合理规划种植区域。2015年,在横道镇建立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山市种奶牛场建立五味子生产示范基地、海林镇建立黄芪生产示范基地、柴河林业局建立刺五加生产示范基地。四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推进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乡镇北药产业协会覆盖面达到100%。五是建立野生药材保护机制制定海林市北药资源管理办法,实现野生药材永续保护。

(二)强化措施,创建现代化药业工业企业体系。突出科技强企,把海林建成药业大市、药业强市,把我市的药品(药材)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药业(药材)加工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制药企业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推进现有药业企业GMP改造。二是组建研发机构。引导企业自建孵化器,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北药研发系列产品,做到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鼓励企业向科研院所、优势企业挂靠。积极与中国药科大学、省中医药大学、省中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高院联合挂靠,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充分抓住国内、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对外扩张机遇,与国药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企业实施联合挂靠。四是促进企业产品出口。培育制药出口企业,增加出口种类和品种,逐步打入国际市场,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五是组建药业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推行产学研、贸工农相结合,组建制药集团,走医药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扩大营销,全面拓展药业流通领域。充分发挥市场先导作用,把海林建设成集药材、药品流通、监测质控、配送服务、信息交流、药品博览展示于一体的最具黑龙江乃至全国特色的流通贸易服务中心。一是建立北药集散地。以药材市场为载体,建立北药集散地,不断拓展销售市场。二是培育药品流通、生产企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通过GSP认证,完善企业销售网点建设,积极参与或融入国内外大型药品销售公司,组建全国性的药品连锁店。以中乌抗肿瘤药物生产企业为龙头,推进制药产业化发展模式。三是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编制我市药业网页,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信息,指导药业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树立创新意识、营销意识,开发优质名牌产品,走出一条以名牌抢占市场,以名牌促发展,以名牌求效益的名牌之路。

(四)科技创新,提高医药行业整体实力。一是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医药产业。二是加快新药开发步伐坚持新产品开发、仿制药品开发、老产品改进并重,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新药开发体系。三是加快人才开发。依托牡丹江医学院、省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建立人才培育体系,培育高层次的医药人才。

三、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

规划促进清洁资源的综合开发,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将海林水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壮大立市财源,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

水能:全面开发海浪河、二道河、三道河水能资源。到2015年,建设完成23座总装机31.62万千瓦的常规电站和装机120万千瓦的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完成总投资73.09亿元,年总发电量26.53亿度。

风能:2015年,完成37个风电场的建设,投资200亿元,总装机2000兆瓦以上,发电总量40万亿度。威虎山风能规划区:位于海林林业局施业区内,规划总装机容量150兆瓦,建设风场3处。柴河风能规划区:位于柴河林业局施业区内,规划总装机容量250兆瓦,建设风场5处。山市风能规划区:位于海林林业局施业区内,规划总装机容量624兆瓦,建设风场9处。长汀风能规划区:位于大海林林业局施业区内,规划总装机容量1000兆瓦,建设风场20处。

生物质能:2015年,将建成一个集农村沼气、秸秆熟化还田、秸秆饲料、秸秆气化、秸秆发电与秸秆燃料等为一体的秸秆综合处理模式,最终实现秸秆的有效综合利用,达到减少资源浪费和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秸杆、谷壳、林木枝丫等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禽畜养殖场禽畜排泄物开发利用率达到100%。全市生物质能资源利用总量折合标准煤要达到20万吨以上。

四、提升绿色食品产业

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代表的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优势农产品资源企业上规模,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山野菜在扩大压缩型、速冻型产品生产基础上,重点发展山野菜水饺、挂面等特色食品。打造水稻精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精制米、米白金、米糠油、膨化食品、轻便食品等产品,培育威虎山有机米进军国家级名牌产品。大力发展以蓝莓、黑加仑、山葡萄、松子等为主要原料,经采用现代化工艺深加工而成的健康食品,提升产品档次,创新饮料品牌,在全国的饮料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整合打造绿色食品的威虎山品牌,2015年,食用菌、山野菜、有机米等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其中年产值过千万的力争达到40户以上。

五、改造提升木业产品结构

全面推进木业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的低附加值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转化。严格限制手工作坊式的企业,从完善产业配套的角度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具有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性能的产品。在哈牡绥东产业带先导区中开展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上下游衔接、剩余物吃配、配套发展,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发展集群、连锁、配套等形式的企业,达到共同发展目的,构建现代化木业产业集群。

六、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

立足硬质材料和建筑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复合硬质材料、塑料异型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引进特种功能材料、高分子和纳米等新技术材料,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塑钢型材生产加工基地、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加工基地。

 

 

主办单位:中共海林市委员会 海林市人民政府
维护制作单位:海林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
电话:0453—5618308 Email:hlswxb@163.com Email:zwxxhb@163.com 网站标识码:2310830012 黑ICP备05007093